一、谣言
谣言:新冠病毒可以通过蚊虫叮咬传播?
辟谣和回复:目前没有证据
在国家卫健委印发的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(试行第四版)》中显示,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,亦可通过接触传播。并没有提到虫媒传播(蚊虫叮咬传播)。
谣言:双黄连可以预防新冠病毒?
辟谣和回复:
现有临床研究数据不足,不建议用双黄连预防新冠病毒
2013 和 2014 年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,双黄连合剂(口服液、颗粒、胶囊、片)在中成药口服制剂中不良反应中分列第二名和第一名。而关于它在人体中「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」的效果,目前的公开数据不足以得到证明。
谣言:带毛领或绒线的外套容易吸附病毒?
辟谣和回复:
从流感病毒的性质推测,病毒更喜欢光滑无孔的表面,在毛织品上留存时间更短。
在普通家居、出行生活中,不必考虑衣物材质和静电问题对病毒吸附的影响,舒适为主。病毒通过飞沫传播,并不是单独在空气中,其可能在任何材质的衣物上停留,双手勿接触口鼻眼等、回家及时洗手、做好外套的消毒与吹风,比材质选择更重要。
谣言:中国被列入「疫区国」?
辟谣和回复:
根本没有「疫区国」的概念
针对此次新型病毒感染,WHO 尚未发表中国为「疫区」的声明。很多人在讨论的 PHEIC 翻译过来是「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」,是世卫组织发出的警示信息。根据 《国际卫生条例(2005)》规定,PHEIC 只是给各国的建议,不是强制措施。
谣言:用了7天的N95口罩消毒可继续用?
辟谣和回复:
吹风机吹或者喷洒酒精,都可能破坏口罩的保护作用
美国疾控中心指出 N95 口罩在特殊情况下(比如口罩供应不足等),可在严格规范下「延长使用期限」以及「有限重复使用」。前者指一次佩戴不取下来,去接触不同的病人;后者指在满足一定条件下,可重复使用一定次数。若厂家说明了可重复使用次数,那以厂家说的为准;若没说明,那「不超过 5 次」。7 天大大超过了这个次数。吹风机吹或者喷洒酒精,都可能会破坏口罩的保护作用。
谣言:口罩不足时可以自制?
辟谣和回复:自制口罩不靠谱。
网上自制口罩的教程,基本材料都是推荐棉纱、毛线、帆布等。这些材料空隙较大,无法有效过滤病毒。除了保暖,阻挡病菌作用十分有限。
谣言:口罩越厚,防病毒效果越好?
辟谣和回复:
口罩厚度不等同于防护效果,医用外科口罩摸上去比较薄,但过滤效率却很高。
医用外科口罩摸上去比较薄,但过滤效率却很高。阻水层、过滤层、吸湿层这三层有效阻挡了病毒入侵。而市面上的一般棉布口罩,虽然厚实,但基本上不具备预防传染病的作用,不可靠。
谣言:武汉来的快递要拒收?
辟谣和回复:
病毒通过快件传播的风险极低,收完快件请及时洗手
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侯延波表示:“我们要求邮政和快递企业严格落实对邮件、快件、运输车辆、生产作业场所的消毒、通风等措施,严格落实安全查验的制度,严禁收寄野生动物。因此大家不用担心,正常的快件不用拒收,收完快件请及时洗手。”
谣言:用微波炉加热口罩可以消毒?
辟谣和回复:
不可以,不然微波炉和口罩都废了
无论是用微波炉、电烤箱还是蒸锅加热口罩,一方面口罩内部结构破坏,口罩无法再次使用;另一方面,微波炉、电烤箱和蒸锅由于处理医疗垃圾,也不能继续加热食物。
谣言:全身喷洒酒精可起到消毒效果?
李兰娟院士辟谣和回复:不能这样做
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在接受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,不能这样做,病毒对于外界抵抗力不强,75% 的酒精就可以消毒,但是这是对于有可能被污染的一些物体的消毒,并不是在家里针对人也要这样消毒。 人在外面接触主要是手,用流水冲洗,多洗手,这是最重要的办法。
谣言:新冠病毒定名为SARI?
辟谣和回复:
SARI 是「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」的英文缩写
SARI 是英文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的缩写,中文意思为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。此次爆发于的新冠疫情,目前暂时被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,英文为 2019 Novel Coronavirus (2019-nCoV)。2019-nCoV 可以导致 SARI,但并不是所有的 SARI 都是 2019-nCoV 引起的。
谣言:治疗主要靠激素,会成为废人?
李兰娟院士辟谣和回复:
现在发生的大量的病人根本就不用激素
非典时期,激素治疗使部分患者留下股骨头坏死的后遗症,这是药物的一种副作用。现在发生的大量的病人根本就不用激素,所以不会引起股骨头坏死。
谣言:香油滴鼻孔可防病毒传播?
辟谣和回复:
啥效果也不会有
香油在鼻子里走个过场,既阻隔不了病毒进来,也影响不了病毒繁衍。 除了随身携带香油味,啥效果也不会有。 再强调一下,能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的物质是乙醚、75% 乙醇、含氯消毒剂、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。但它们也只能用于体表和物体表面的清洁,不能滴鼻孔。
二、可信:
网传:紫外线消毒灯能杀灭新冠病毒?
回复:可信。
在国家卫健委印发的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(试行第四版)》中提到「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,56℃ 30 分钟、 乙醚、75% 乙醇、含氯消毒剂、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。」紫外线消毒灯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。且人和宠物都要离开正在消毒的房间,以免对皮肤和眼睛造成损伤。
网传:病毒会存在手机和电梯按键上?
回复:可信。
接触手机、电梯按键后,需要及时洗手
根据 SARS 病毒的特点,推测新型冠状病毒可在金属、塑料上存活 2~3 天,但存活不代表可达到传染条件。 手机、电梯按键存在的细菌和病毒数量种类众多,不管是否沾染上带有冠状病毒的飞沫,接触后都需好好洗手。不要用脏手碰口鼻、揉眼睛,更不要一边吃东西一边玩手机。 无症状密切接触史者和轻微症状居家隔离者的手机,需好好消毒,不要触碰。
网传:目前还没有可防治新冠病毒的药物?
回复:可信
WHO 证实:到目前为止,还没有专门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的药物。
感染者应该接受用于缓解和针对症状的治疗,而病情严重的患者应该得到针对其所有病症的最佳的支持性治疗。特定的治疗方法正在研究中,并将通过临床试验进行测试。
网传:84 消毒液不能和洁厕灵一起用?
回复:可信
含氯消毒剂不能和洁厕灵同时使用,容易产生有毒气体。如有必要,要先使用洁厕灵,然后在使用 84 消毒液消毒之前,应对其彻底冲洗。
网传:鞋要与居室隔离,不要放在家里?
回复:可信
确实需要注意,建议将外穿的鞋子放置于门外。
建议将外穿的鞋子放置于门外。或用鞋盒、鞋套将鞋子「隔离」,放在玄关,减小室内被污染的风险。
网传:别往空气中喷撒酒精,会爆炸?
回复:清华大学化学系孙亚飞博士:确实要注意
酒精是高度易燃易爆的液体,即使是 75% 的医用酒精也很容易被点着。 喷洒酒精之后,会有一部分酒精发生气化,浓度虽有所降低,但是与氧气的接触却更充分了,所以空气中只要有 3.5% 左右的酒精,遇到明火、静电火花乃至一些高温物体,就足以发生爆炸。 因此,在喷洒酒精时,务必注意用量,不要过度喷洒导致空气中挥发的酒精太多,更不能直接对着空气喷洒,也不要对着人喷洒。
三、尚未证实
网传:喷嚏一打几米远,病毒可悬浮一天?
回复:尚无定论。
交流要保持距离;尚未证实新冠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。
一般情况下,飞沫传播只有与传染源近距离接触时才可能实现。飞沫传播在 1~2 米之间,距离传染源 1 米以外相对安全,2 米开外就很安全了。 打喷嚏、咳嗽要比讲话时飞沫喷出的距离远许多,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经飞沫传播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会导致空气中到处都是新型冠状病毒,也尚未证实其可以通过空气传播。即使与人接触时保持距离,也请带好口罩做好防护。
网传:新冠病毒会通过粪口传播?
钟南山院士回应:是有可能的,粪便是否传染病毒值得高度警惕
钟南山院士表示:「病毒有可能通过粪口传播。现在这个问题应该非常重视,因为在粪便里发现病毒,粪便是否传染病毒值得高度警惕。在湖北、江西有些地方,确实有使用便桶习惯,还放在鱼塘里洗,确实要引起防控注意。从调查来看,已经患病的人,在粪便带病毒有多少,要一步一步来调查。从了解来看,尿初步没有,但大便确实要引起注意。」
网传:千万不要带孩子出来玩雪?
回复:在疫情流行期间,不论天气如何都应尽量减少儿童出门
根据 2 月 1 日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,儿科专家的防护建议,在疫情流行期间,不论天气如何都应尽量减少儿童出门,如果婴幼儿家呆不住,外出玩耍尽量去空旷、开阔、人少的场所,并时刻注意儿童的手卫生,不论手是接触了雪,还是其他公共场所的措施,在洗手或者用免洗洗手液消毒前,不要让孩子吃手、揉眼睛等。